标题摘要内容
联系电话:0411-66873833
企业入会申请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大连市政府网站 | 作者:dlasei | 发布时间:2017-03-29 | 10848 次浏览 | 分享到:

  稀有金属材料。发展重点为钒和钨两种稀有金属材料,以硬质合金材料和高纯度金属及化合物材料为主,加快促进航空级钒合金和高性能硬质合金的产业化。发展和提升高纯度五氧化二钒、钒电解液、航空航天级中间合金钒材料等产品及生产技术。力争在高性能碳化钨硬质合金块棒材、数控刀片、刀具等产品质量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并实现自主化。

  先进高分子材料。以我市石化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为依托,以发展高性能膜材料、先进工程塑料、高性能防腐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为主攻方向,壮大和丰富我市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提升我市化工新材料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效分离膜、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聚脲防腐防水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等产品。

  先进炭素材料。针对能源与环境等科技领域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能量储存与转换技术用功能电极材料、电容去离子脱盐技术用功能炭材料、多相催化特别是温和条件下碳基负载催化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功能炭材料的可控合成技术方法,力争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先进陶瓷材料。突破陶瓷产品制备和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核用硼材料、碳化硼陶瓷制品、碳化硅陶瓷制品和氮化硅陶瓷材料制品等,形成先进陶瓷高端产品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快堆控制棒组件用高丰度硼10碳化硼粉末、芯块、核用硼酸、碳化硼粉体、核用碳化硼芯块,以及碳化硅陶瓷制品、超精密高精度氮化硅(Si3N4)陶瓷球和精密陶瓷轴承等高端陶瓷材料及制品。

  (九)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优先发展单克隆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生物工程疫苗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疗效显著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加快多联多价疫苗、治疗型疫苗、人畜共患病疫苗等研发、产业化和应用。提高原创、仿创药物研发能力。加快发展生物医疗领域血液、干细胞、育苗等智能冷冻冷藏设备。发挥国内中药材资源和大连海洋资源优势,加强传统中药(民族药)名医名方的开发应用,加快名优中成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现代剂型的产业化;推进海洋生物药用成份提取、分离与结构改性以及微囊稳态化等新的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培育发展现代中药、海洋药物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医疗设备和新型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发展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成像、体外诊断仪器、人体功能状态监测、急救及外科手术设备等先进医疗设备,加快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医疗设备和家庭用医疗器械,大力发展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加快发展基于干细胞技术的组织器官再生制备设备。加快推进药物冠脉支架、可降解支架、新型骨科产品等新型植(介)入材料,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研制生产。

  (十)节能环保装备

  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加大节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储能装备、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技术与装备、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装备等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以冶金、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企业废弃烟气排放治理为重点,加快脱硫、脱销、粉尘排放、二噁英处理、生活垃圾、污泥资源化处理等专业治理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设计制造,推动治理装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十一)服装纺织

  重点发展西服、女装、内衣、童装、流苏、无纺布新兴纺织原材料等产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向品牌方向发展。加快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服装纺织总部经济、一平方公里时尚圈以及服装文化创意展示基地和设计定制高地。支持石化-纺织产业链延伸,加强新型纺织材料的研究,重点攻克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高新技术纤维技术、耐高温过滤材料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基化学纤维关键技术、新型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加工技术等重点技术。

  (十二)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

  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获取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包括虾青素、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等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海洋新型酶类,海洋生物功能活性蛋白、肽和寡糖类等。推进海洋生物提取、纯化、合成技术,大型藻类生物酿造、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及活性产物的挖掘与利用技术,海洋动植物生物大规模培养及反应器技术,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充分挖掘我市海参、海带、裙带菜等优势海产品功能,研发具有辅助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贫血等病症及益智延寿、促进生长发育等功能的活性物质或新型食品。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大连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全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推动落实国家、省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全市制造业发展的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区域、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成立制造强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前沿性、战略性课题,对制造业发展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建立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实施中期评估,对照国家、省两级要求和大连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准入“一个窗口”制度,推行“四证一章”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引导国有资本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坚持科技兴安,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安全生产产业。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继续实施《大连市鼓励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设备示范应用推广资金管理办法》,引导我市制造业企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加快研究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并对现有政策进行整合。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着力在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转让与交易、设立大连基金和争取国家基金给予金融支持等方面打造良好创新环境,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在政府给予持续性资金投入的同时,探索后补助等多种政府资金投入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好金融资本的助推器作用。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将其纳入“育龙”计划中予以重点扶持。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储能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预留一定比例采购预算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进行采购。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制定项目收费标准不高于国内同类城市水平。对重点工业园区动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分阶段、分步骤妥善解决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

  (四)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制定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实施意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推动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财务公司、金融及融资租赁公司等。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产品服务,加大资金支持。以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战略新兴板和新三板转板机制推出为契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证券市场、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并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券,积极引进保险资金、信托资金等。整合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做实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推动建立政策性担保机制,全面实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破解企业融资瓶颈。

  (五)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实施全市科技突破计划,针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环节,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加大支持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重大技术标准力度。完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以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为重点,推进创新链整合。支持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和大连先进光源等区域性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支持特色产业孵化器建设。完善“大连科技指南针”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深入实施“育龙计划”,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集群。

  (六)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实施服务型制造促进计划,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形式培育新型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投资便利化改革,发挥我市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比较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推动企业走出去、优势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输出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并购境外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积极参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开放新格局。支持大连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连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八)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统筹规划、校企联合、分类培养,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健全从研发、生产到管理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产业导向、适度超前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年度发布制度,实施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和海外优秀专家集聚计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落实我市新一轮人才政策,使人才充分享受到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把留住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各区市县、各先导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并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联盟快讯